首屆國際學生短片節 – 北京 International Student Short Film Festival-Peking
日期:2010年10月1日 至 2010年10月7日
(我們出席的日子是10月2日至6日)
首屆國際學生短片節 – 北京是首年舉辦,是次短片節在北京宋庄舉行。是將數個地區的學生短片在栗憲庭電影學校播放,有日本學生、中國學生、香港學生和台灣學生的作品展出。
是次國際學生短片節亦同時與北京獨立電影展同時舉行,故在一星期的放映節目中除了可欣賞學生短片,還能看到中國的獨立電影。

上圖為是次短片節的節目表
是次短片節是在宋庄栗憲庭電影學校播放,他們的放映廳是在地牢的。宋庄給我的感覺是很「鄉村」的,它不是在繁華的北京城市中。深想這所電影學校的設備或許未如理的,但事實卻非如此。他們只是用一部I-Mac當播放工具,但他們的技術人員非常專業。
有一次,在導演與觀眾的交談環節中,突然停電了一下。所有電源亦因此而中斷了,但技術人員立即重新整理播放的短片,不消十分鐘已把問題解決。之前曾到別處參與電影節,有所學校比這所學校的設備更完善,但奈何這些「技術層面」的事卻做得不妥當。
另一方面,由於是次放映會開放於公眾,有些觀眾是宋庄內的藝術家,故栗憲庭電影學校也在後期加工。例如,日本學生的短片只附有英文字幕,他們事先把日文翻譯好,再把簡體中文字幕加工至短片中。可見他們是非常細心,亦照顧得到來自四方八面的觀眾。
上圖為放映廳一
上圖為放映廳二
是次看到了日本、中國、台北的學生短片,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國學生的短片。他們的作品得以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是因為他們參加了栗憲庭電影學校的"獨立電影製作班"。至今已辦了五期,在本年十一月就有第六期的製作班。很多參與這個製作班的學生也是初接觸電影的人,有些是之前讀文學,學雕刻的。他們參與此製作班需要製作一部短片,是他們的處女作。他們比較喜歡用長鏡頭去表達,觀眾有著一種觀察的感覺。
如<<父親說>> <
另一部作品<<纏>> <
栗憲庭電影學校的短片作品有著不同的特色,同學們的IDEA也比較新鮮,有些是充滿詩意,有些是帶有懸念感覺,亦有些特別的視點(如蚊子的POV)。反看我們的短片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的短片就非常相似,兩所學校也是拍劇情片為主,大家的短片亦非常完整,把故事原原本本的說出來。
雖然拍片的學生是在香港和台灣,但題材亦相類近。像我校的<<出租爸爸>>與台灣的<<曬棉被的好天氣>>,也是從家庭成員出發。前者講述作為父親在成年子女下生活的無奈感,後者講述婆婆與孫子的關係。看畢兩部短片,也有著同樣的感受,就是我們這些當子女的,當孫子的,應該理解一下他們當父親及當婆婆的感受,從而改變自己對他們及其生活的態度。或許是台灣與香港的生活模式相似,故大家拍出來的短片也有著相同的信息及感覺。
在我校播畢短片後,亦有問答的單元。其中一位觀眾表達出他看畢我們作品後的激動,他非常欣賞我們的作品,認為我們的作品很有社會性,而且亦帶著對「人的關懷」。及後他表達出他對中國獨立電影的不滿,他曾提出了一點,就是中國的獨立電影不用講究甚麼是剪接,他們喜歡以長鏡頭拍攝,只把五、六個鏡頭合成就稱之為電影。對於作為修讀剪接的我來說,其實長鏡頭也有它的作用,亦有擁有長鏡頭的電影是成功,是好看的,只要當中的場面調度及其設計做得好就成了。作為剪接的我,我亦曾要求導演一場一鏡。我想,不應太過固執地不接受長鏡頭,有時候需要長鏡頭,亦有時候需要較多分鏡,故電影才會有變化,才會更特別,得到更好的效果。
上圖為問答環節
上圖為發問之觀眾
是次短片節於每晚約十一時三十分結束,及後在放映廳旁的現象咖啡廳就會人山人海。各電影製作人於放映完畢後也會聚在這兒,一同交流,分享經驗。除了製作短片的學生外,還有獨立電影的製作人,這種交流活動可以拉近大家的距離。
上圖為交流之咖啡廳
在還未到北京之前,我很少接觸中國的獨立電影。在這次放映中看了幾部作品,亦感覺到他們的熱誠。由於我較少接觸,亦未能完全掌握及明白當中的意義。在此次北京之行中,我也購買了一些DVD回來,除了中國的獨立電影外,還有栗憲庭電影學校的老師所拍的紀錄片及劇情片。回到香港後,亦收到內地觀眾的電郵,令我感覺到我們的短片真的帶了一些東西給他們,總算不往此行。這次不但令我對中國的獨立電影開了眼界外,亦令我多了解其他地區的學生短片(如日本),知己知彼,從而增加自己的電影的熱誠及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