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nine Oppewall 是荷里活的 Production Designer,她這次的講課是內容關於<< The Good Shepherd>>這部電影的美術工作。在整個課堂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她播放的一個製作片段;然而,她於電影業中的處事態度更值得我們學習及尊重。
她在一開始,就說明了當美術部門的第一個使命,“read and serve the script as the client”,不應只是美術部門,所有部門亦應如是。劇本中的世界、人物、建築物,全部也是屬於電影中的真實世界。他們既有生命,亦有生活,然而他們身處的環境中最需要的就是「生活感」。美術的工作就是要 “creat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characters”,製造電影中的環境,而環境則是專門為「角色而設立」的。這句說話,就足以表達了Jeannine Oppewall當美術的理念,為劇本中的人物建立他身邊的環境。而且,在製造環境之前,必先要了解人物的性格及其背景,才可把真正屬於他的東西建立出來。
不論是重新砌成的set、在房間中的小枱燈,還是牆上的圖案,也經過她的深思熟慮才可在大銀幕出現。她先與導演溝通,然後盡量配合,再做出每一個景,及放置每一個小道具。像<< The Good Shepherd>>中,麥迪文兒子的房間牆上的圖案,是船。麥迪文曾於戲中造了一隻船給兒子,而兒子亦非常喜歡及珍惜。故代入兒子的想法,他是一個非常尊敬父親的人,而船亦成為父子的信物,所以他房間牆紙是這圖案的話,就更具意義!
當美術指導,不但需要與導演溝通,還有攝影師,她需要知道這場戲的tone及感覺是如何,才能做了這個適合的場景;而且,要讓攝影師知道美術方面,那些是可突顯人物性格,好讓攝影師更明白其部門之心思及運作。另外,她還要知道如何剪接某些特別鏡頭,與後期製作的溝通亦不可忽略。席間,她播放了一個經過後期製作的長鏡頭。這個長鏡頭是一個crane down鏡頭,先是從大環境crane下來,再到地面。其實這是由一個拍模型的鏡頭和一個廠景鏡頭而成,Green Background及模型也在此出現。她在製造模型之前,需要知道剪接點在那兒,才能加以配合。鏡頭先從模型中crane down,然後到了地面,穿過一道牆,才到真正的廠景。這種的接駁鏡頭,在荷里活的電影中是非常常見的,而且做得十分真實。這種所謂的真實,是不能讓觀眾感覺到有「接駁位」。從這個鏡頭可見,在模型當中,她一早設定了某數個部分是做Green Background,在模型中的牆是單色,而在Green Background前就拍攝有些人在燒紙,或在裝潢等;這些人物動作,全都把「虛假的模型」添加一些真實,一些生活的細節;而且在接駁位中安排一名工人在放石頭,這就可掩飾某些「穿崩」的地方。故,在前期製作模型及搭建廠景時,她需事先了解一切,才能把「電影中的真實」呈現。
另一點Jeannine Oppewall在課堂上曾提及的,就是 “responsibility”。她說在當美術時,星期一至五在NewYork工作,然後星期五晚就坐飛機到London,星期日晚又坐飛機回到NewYork。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工作。 “Once you received the movie, you need to work, this is responsibility”,當每一個部門,也需要盡責任。不應是工作,做人亦應如此。做不來的話,就不應答應,必須要完成才可以。
她除了對自己有高的要求,對她的助手們亦是。她在置景時會有很高要求,因她認為美術部門是第一批接觸「景」的人,故她們把景做得最好,就可引發別人做得更好 “find inspiration from the sets to improve their job or work”。在她搭好其中一個屋景時,導演來到,然後盛讚她做得很好;大約說過她的sets 是在最高standard時,希望演員也能做到她的standard那兒。這些話令她感到滿足及驚嚇,因而成為她的推動力。
這次兩小時的課堂,看到Jeannine Oppewall的個性,她是一個非常好動,愛sharing的人;她令整個課堂變得非常生動,看到她的手稿時,更覺其精細的佈置及思想。她當美術的要求,不止只用在美術部門,在所有部門也中用的。「serve the script」、「主動溝通」、「盡責任」等等,亦是電影製作人應有的信念及做事態度。一部電影,並非一部只屬於導演的作品,而是屬於所有電影製作人的作品;每一個製作部門,亦非常值得我們尊重的。
2010年11月28日星期日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RED Camera in Post-Production

Digital的介入, 令Optical變成不是電影中的唯一。RED的質素可以與菲林媲美。學校的exercise除了能接觸HD(我B1時學校仍處於SD階段), 還有16mm & 35mm。
今天初次接觸RED, 重新出發...... RED的後期workflow雖說與菲林大同小異, 但1st time接觸應該會出現無數問題 & 錯誤吧, 所以, 仍要小心!!! 晚上回來後找到了一些資料, 記下來, 真的需要整理一下...
Red File Format:
1) root folder: RDC
2) red file (4K file): R3D
3) Proxy: Quicktime File (F, H, M, P --> represent Quality)
Resolution of Red:
4.5K WideScreen : 4480x1920
4K 16:9 : 4096x2304
4K HD : 3840x2160
4K 2:1 : 4096x248
** Set up in Red Camera**
Project-rate & Frame-rate are different! Need to check carefully!!!
Project-rate affects the Timecode, affects the EDL!!! very important!!!
Post-Production File Format:
R3D can convert into different file forma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the output master & the editing software used.
1) ProRes (mov)
2) DNxHD (mxf)
3) uncompressed (這個我也不知是什麼file...)
4) DPX --> uncompressed 的 (image Seq)
5) TIFF --> uncompressed 的 (image Seq)
ProRes(mov) is used by FCP, DNxHD(mxf) is used by AVID
the codec inside "ProRes(mov)":
1) 8bit = ProRes, LT, Proxy
2)10bit = ProRes HQ 422
3)10bit RGB = ProRes 4444
the codec inside "DNxHD(mxf)":
1) 8bit = DNxHD 36, 115, 175
2)10bit = DNxHD 175
DPX --> 10bit
Tiff --> 10bit, 16bit
The Colour Space for working in Post-Prod:
Dailies & Editing: RedSpace / RedColour
Visual Effect: RedGammar
The Workflow of RED in Post-Prod (offline & online):
1) Back up at least 2 copies from the original footage
--> into different hard drives
2) Start working with computer (decide which software to use first) [offline start!]
3) Transcode (down-convert) [file format & codec depend on FCP / Avid]
Use "Red Rocket" (hardware) / "Red Rushes" (software)
Import into FCP / AVID
Sync Sound
Subclip & Filing
4) offline editing in FCP / AVID
5) Export EDL for colour grading
6) Get the raw file (R3D or DPX) for colour grading
7) CG (if we have) [online start!]
8) online stuff: subtitle, title, credit, effect(dissolve/fade), CG
9) sync with sound after SOUND MIXING
10) Render: Linear DPX
11) Output Master
這只是大約的workflow, 所有workflow 也基於 output甚麼而定。故若我們要最後印在print上的話, 最後幾步也會不同了, 要再研究一下。
這個網有了Avid與Red的workflow, 很詳細:
http://www.scribd.com/doc/12548348/Avid-and-RED-Camera-Workflow
還有Red 的網頁, for download software:
http://www.red.com/support
有點複雜的後期, 要慢慢再看清楚。
還有一點,
RED can support both Single or Double System with "SOUND",
can Generate Timecode (in / out???), easier for sync-sound.
But need to use with the electronic slate.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Editing --> File Format

對於修讀Editing / 電腦的學生而言, file formats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 理解不完的學問。「以有涯隨無涯」。
科技每天在進步, 在中學時認識的 SD Format 已經不足夠, 在Dip時仍是應付 SD, BFA畢業前就是HDV & HD的世界。正宗的 SD, HDV, HD Format是不難理解, Professional use的format也不多, 對於追求高質素畫質的我們, 很容易上手的。只可惜, 在商業競爭激烈的社會中, 商家往往自訂一些只有自己為專利的東西, 推出一些home use的器材。當然, 很多人把home use器材當成專業, 結果, 弄出很多誤會與笑話...
前陣子被 "MTS" "M2TS" 的 file format玩弄了很久, 還有 "MOD", 還有...其他不同的trans-code問題, asp ratio問題。把原有的高質素, 經過轉檔後, 究竟保留得幾多?! 也不得而知...
曾經成功把 "MTS" 轉成 "AVI", 很高興, 因這樣就可以剪接了。只可惜, 轉出來的 "AVI"又因codec的問題, 只可在PC機剪接, 在MAC機就剪不到... 原以為問題解決, 最後又出現阻撓了。
經過4年的自我洗禮, 已經從失敗後變得很灰心, 訓練成沒有所謂了。發脾氣也幫不了什麼, 冷靜過後再需要重新努力的, 這種阿Q精神, 我們4個應是最清楚了。SY時期的脾氣, 在GP時已沒有了, 大家也明白, 一起研究才更有用, 發悔氣又有何用呢~ HAAA! 以往怨氣十足的ES3, 變成笑話一椿, 笑完就算了。哈哈。我們的EQ真的進步了很多~ hahahaaa!
經過星期s...的努力, "MTS" "M2TS" File 可以用 <'Tmpeg'> 這個converter 來轉檔。但出來的仍不是full quality 的 HD, 只能keep到SD。而 "MOD" 就可以用 <'format factory'> 來轉檔, 這個質素仍是 SD 而已。
要再update那個轉檔的software & file format & codec list!
ADC 與 獨立電影 座談會
電影及媒體藝術組織座談會 (2010.11.09 Tuesday)
[座談會題目:如何協助本地獨立電影的發行及推廣活動]
正如題目所言,此座談會的目的是討論如何幫助本地之獨立電影,是在發行宣傳方面,而非製作。首先,要理解所有,必先介定「甚麼是獨立電影」。獨立電影應是低成本製作之電影,而此電影作者或許是知名度不高或是電影界的新血。此類獨立電影亦由導演主導,比較有個人理念及想法的別類電影。由於經驗不足,未能得到規模龐大的製作公司支助;故這就道出當天座談會的精要所在,「如何從藝術發展局中得到幫助(在發行及宣傳方面)」。
已完成的獨立電影,在發行及宣傳過程找尋幫助,是製作電影過程的最後一步。在此刻香港來說,很多獨立電影製作人,完成自己的電影後,才驚覺自己並未能support此最後一項的宣傳費。由於此情況持續,故香港出現了一些專門為「獨立電影發行及宣傳」的機構。事實上,這些機構從藝發局得到資助,然後再幫獨立電影發行及宣傳。出席會議的機構有四個,在聽取各機構的簡介及他們的意見時,我在想……若眾機構也是為香港獨立電影出力,為何要分為四個機構?現在有些「協助活動」少不免會出現重疊的情況,不單止重複了某些資源;另外一點是,席間有新電影製作者提出他未曾知道過有這些機構的存在,及未曾尋求協助。這是另一個現存的問題,就是得到資助的機構宣傳不足,不夠深入「電影人的民心」(又可以反過來說,是那些新晉導演的passion問題,往後會再談)。其實這就反映了機構工作重疊,容易令製作人混亂;及機構宣傳不足,未能令所有製作人知道機構的存在的真實狀況。這樣的話,不就是未能把機構的主旨發揚光大,未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助嗎?
或許這樣吧,藝發局首先要讓獨立電影製作人明白,各機構的主旨是甚麼。不知是不是撥出資助後就不能干預機構的政策,若是的話,那下列的建議就不中用了。若藝發局可以,他們亦應建議各個機構盡量不重復其工作;如發行獨立電影DVD是機構一,當機構二及三想製作DVD,亦應找回機構一;而機構四則負責全權的放映活動。藝發局當中間人,協助溝通,避免資源分配重疊。
另一方面則是宣傳,當中三間機構每年也會舉辦不同的電影節。如影意志會辦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IFVA及InD Blue亦會辦短片節。觀眾可以從這些電影節而認識該機構,機構亦應在辦電影節時宣傳自己。很多普通觀眾只是來看電影而已,他們並不知道舉辦單位的一切,應這樣說,很多人根本從未留意。
話說回來,機構的存在是因獨立電影製作人未能為自己的電影作發行而存在的。就如杜sir所說,最重要的還是製作人的passion。這句說話真的很正確。其實他們理應自己負責宣傳的活動,將他們交給機構作宣傳,好像有一點兒「甩尾」的感覺。為何有這樣的想法?公開放映給觀眾欣賞是製作人的心願,獨立電影人是的,而我們當學生亦然。像去年拍攝畢業作品,我們知道一定會有畢業作品放映會,當然只著重了製作的部分。但當作品完成,放映會舉行前夕,我們也有參與宣傳。雖然有放映會,但大家未能保證一定有觀眾的。故我們就剪接預告片、製作poster及單張、發電郵作出邀請及製作DVD等等。雖然規模不能與「電影宣傳」相比,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做宣傳工作?見薇之著,學生製作及獨立電影製作同是電影製作,若宣傳部分也是自己負責時,應是特別賣力,感受特別深刻。故獨立電影製作人,早在開拍之前,亦應要先準備發行及宣傳方面,及參與發行及宣傳,假手於人未必是好事。
當獨立電影製作人,最難辦的放映,就是把電影搬到戲院作播放。香港情況是由院線當主導,一間一間普通的電影院相繼倒閉,院線只播大製作的商業片。暫時只有電影中心及the grand cinema敢冒險。其實,這才是問題的所在。商業性質的戲院,播放當然是商業性質的電影。記得上丁雲山先生的課堂時,他曾說過電影製作公司的幕後上市公司老闆是商人,跟他們談藝術有何用?他們看重的是金錢的多少……正如戲院一樣,要改變院線老闆的思想是無可能的。要打破這個傳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事。若要這樣,就要把現有的「別類戲院」(要稱為別類戲院其實已用了主流眼光去看這些戲院,認為他們是較特別的。要把這種「正常戲院」及「別類戲院」的概念調換,又談何容易?)的數目增加,播放更多非主流電影,如獨立電影及短片。成為自主的新一角。
可以建立一間固定的戲院,戲院內不停播放香港或外地所製作的獨立電影及短片。戲院不需要擁有很多影院,或許兩個就足夠。好像別的影院一樣,賣票賺取盈利,而影院旁亦應有場地給予電影人作交流,如café。我認為需要給予製作人一個定期的聚腳地,而且該場地亦可以吸引觀眾到訪(就是café與放映院)。不知藝發局可否當場地的負責人,打造一所「別類戲院」,令眾觀眾及獨立製作人也意識到它的存在。同時這個地方就可以成為宣傳的主要場地,舉行獨立電影發佈會,各種座談及研討會等;又可提供場地給機構舉辦獨立電影節及短片節;這樣的話,機構亦可充分利用資源,不用以昂貴價錢租借戲院場地。香港有牛棚藝術村,亦可以有「獨立電影院或藝術電影院」,這才能令獨立電影及被標為非主流的電影有曝光的空間。
香港需要這類的空間,亦需要這類的觀眾。席間聽到一位理大老師說他支持學生製作還是某獨立電影,他特意買了兩次戲票以作支持。是的,電影製作人需要passion,協助的機構及藝發局又何嘗不需要passion?談如何幫助獨立電影的人,每位也是觀眾。很好奇想知道當天出席的人,有多少人曾看過或支持過獨立電影…….我們需要這種觀眾成為「藝發局協助獨立電影委員會」的成員,若非他們的話,又如何為獨立電影,為香港電影業向上爭取更多?
座談會的結束令我想起十月份到北京參與的獨立電影節,有內地觀眾很不滿意內地所謂的獨立電影,他曾在答問環節道出內地獨立電影無故事性,隨便拿著攝影機,拍一小時的片,不作出太多的剪接,就可以成為「獨立電影」,到處參與不同影展。他不認為這些是「獨立電影」,相反,他認為香港的「獨立電影」很好,故事非常完整,人物亦很鮮明等。我倒不明白,為何要否則這些內地的「獨立電影」?所謂的「獨立電影」,就是擁有導演原創理念的電影。其實香港的「獨立電影」,有時亦有很重的「商業」味道,相反,內地的「獨立電影」卻較個人風格化。那位內地觀眾只是要求「獨立電影的好與壞」,而非真正的「獨立電影」。然而,我卻欣賞那些內地獨立電影製作人的熱誠。他們喜歡電影,完成作品後自己參與國內外不同的影展。我曾與他們傾談,問有沒有人幫助過他們,他們卻說很少,機乎是沒有……連DVD也是自己製作,在不同影展的時候放出來賣,以賺取一些費用再拍電影。
我想,不同的地區對獨立電影的定義也不同,但同是喜歡電影的熱誠是一樣的。若想電影有人欣賞,不是需要藝發展或機構的協助,而是主動去尋求這些幫助。而藝發局及機構只能當輔助角色,如提供一些設施、場方或經濟的協助,最終的宣傳及發行方向,亦應是導演參與,才能把電影宣傳得更好。
[座談會題目:如何協助本地獨立電影的發行及推廣活動]
正如題目所言,此座談會的目的是討論如何幫助本地之獨立電影,是在發行宣傳方面,而非製作。首先,要理解所有,必先介定「甚麼是獨立電影」。獨立電影應是低成本製作之電影,而此電影作者或許是知名度不高或是電影界的新血。此類獨立電影亦由導演主導,比較有個人理念及想法的別類電影。由於經驗不足,未能得到規模龐大的製作公司支助;故這就道出當天座談會的精要所在,「如何從藝術發展局中得到幫助(在發行及宣傳方面)」。
已完成的獨立電影,在發行及宣傳過程找尋幫助,是製作電影過程的最後一步。在此刻香港來說,很多獨立電影製作人,完成自己的電影後,才驚覺自己並未能support此最後一項的宣傳費。由於此情況持續,故香港出現了一些專門為「獨立電影發行及宣傳」的機構。事實上,這些機構從藝發局得到資助,然後再幫獨立電影發行及宣傳。出席會議的機構有四個,在聽取各機構的簡介及他們的意見時,我在想……若眾機構也是為香港獨立電影出力,為何要分為四個機構?現在有些「協助活動」少不免會出現重疊的情況,不單止重複了某些資源;另外一點是,席間有新電影製作者提出他未曾知道過有這些機構的存在,及未曾尋求協助。這是另一個現存的問題,就是得到資助的機構宣傳不足,不夠深入「電影人的民心」(又可以反過來說,是那些新晉導演的passion問題,往後會再談)。其實這就反映了機構工作重疊,容易令製作人混亂;及機構宣傳不足,未能令所有製作人知道機構的存在的真實狀況。這樣的話,不就是未能把機構的主旨發揚光大,未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助嗎?
或許這樣吧,藝發局首先要讓獨立電影製作人明白,各機構的主旨是甚麼。不知是不是撥出資助後就不能干預機構的政策,若是的話,那下列的建議就不中用了。若藝發局可以,他們亦應建議各個機構盡量不重復其工作;如發行獨立電影DVD是機構一,當機構二及三想製作DVD,亦應找回機構一;而機構四則負責全權的放映活動。藝發局當中間人,協助溝通,避免資源分配重疊。
另一方面則是宣傳,當中三間機構每年也會舉辦不同的電影節。如影意志會辦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IFVA及InD Blue亦會辦短片節。觀眾可以從這些電影節而認識該機構,機構亦應在辦電影節時宣傳自己。很多普通觀眾只是來看電影而已,他們並不知道舉辦單位的一切,應這樣說,很多人根本從未留意。
話說回來,機構的存在是因獨立電影製作人未能為自己的電影作發行而存在的。就如杜sir所說,最重要的還是製作人的passion。這句說話真的很正確。其實他們理應自己負責宣傳的活動,將他們交給機構作宣傳,好像有一點兒「甩尾」的感覺。為何有這樣的想法?公開放映給觀眾欣賞是製作人的心願,獨立電影人是的,而我們當學生亦然。像去年拍攝畢業作品,我們知道一定會有畢業作品放映會,當然只著重了製作的部分。但當作品完成,放映會舉行前夕,我們也有參與宣傳。雖然有放映會,但大家未能保證一定有觀眾的。故我們就剪接預告片、製作poster及單張、發電郵作出邀請及製作DVD等等。雖然規模不能與「電影宣傳」相比,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做宣傳工作?見薇之著,學生製作及獨立電影製作同是電影製作,若宣傳部分也是自己負責時,應是特別賣力,感受特別深刻。故獨立電影製作人,早在開拍之前,亦應要先準備發行及宣傳方面,及參與發行及宣傳,假手於人未必是好事。
當獨立電影製作人,最難辦的放映,就是把電影搬到戲院作播放。香港情況是由院線當主導,一間一間普通的電影院相繼倒閉,院線只播大製作的商業片。暫時只有電影中心及the grand cinema敢冒險。其實,這才是問題的所在。商業性質的戲院,播放當然是商業性質的電影。記得上丁雲山先生的課堂時,他曾說過電影製作公司的幕後上市公司老闆是商人,跟他們談藝術有何用?他們看重的是金錢的多少……正如戲院一樣,要改變院線老闆的思想是無可能的。要打破這個傳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事。若要這樣,就要把現有的「別類戲院」(要稱為別類戲院其實已用了主流眼光去看這些戲院,認為他們是較特別的。要把這種「正常戲院」及「別類戲院」的概念調換,又談何容易?)的數目增加,播放更多非主流電影,如獨立電影及短片。成為自主的新一角。
可以建立一間固定的戲院,戲院內不停播放香港或外地所製作的獨立電影及短片。戲院不需要擁有很多影院,或許兩個就足夠。好像別的影院一樣,賣票賺取盈利,而影院旁亦應有場地給予電影人作交流,如café。我認為需要給予製作人一個定期的聚腳地,而且該場地亦可以吸引觀眾到訪(就是café與放映院)。不知藝發局可否當場地的負責人,打造一所「別類戲院」,令眾觀眾及獨立製作人也意識到它的存在。同時這個地方就可以成為宣傳的主要場地,舉行獨立電影發佈會,各種座談及研討會等;又可提供場地給機構舉辦獨立電影節及短片節;這樣的話,機構亦可充分利用資源,不用以昂貴價錢租借戲院場地。香港有牛棚藝術村,亦可以有「獨立電影院或藝術電影院」,這才能令獨立電影及被標為非主流的電影有曝光的空間。
香港需要這類的空間,亦需要這類的觀眾。席間聽到一位理大老師說他支持學生製作還是某獨立電影,他特意買了兩次戲票以作支持。是的,電影製作人需要passion,協助的機構及藝發局又何嘗不需要passion?談如何幫助獨立電影的人,每位也是觀眾。很好奇想知道當天出席的人,有多少人曾看過或支持過獨立電影…….我們需要這種觀眾成為「藝發局協助獨立電影委員會」的成員,若非他們的話,又如何為獨立電影,為香港電影業向上爭取更多?
座談會的結束令我想起十月份到北京參與的獨立電影節,有內地觀眾很不滿意內地所謂的獨立電影,他曾在答問環節道出內地獨立電影無故事性,隨便拿著攝影機,拍一小時的片,不作出太多的剪接,就可以成為「獨立電影」,到處參與不同影展。他不認為這些是「獨立電影」,相反,他認為香港的「獨立電影」很好,故事非常完整,人物亦很鮮明等。我倒不明白,為何要否則這些內地的「獨立電影」?所謂的「獨立電影」,就是擁有導演原創理念的電影。其實香港的「獨立電影」,有時亦有很重的「商業」味道,相反,內地的「獨立電影」卻較個人風格化。那位內地觀眾只是要求「獨立電影的好與壞」,而非真正的「獨立電影」。然而,我卻欣賞那些內地獨立電影製作人的熱誠。他們喜歡電影,完成作品後自己參與國內外不同的影展。我曾與他們傾談,問有沒有人幫助過他們,他們卻說很少,機乎是沒有……連DVD也是自己製作,在不同影展的時候放出來賣,以賺取一些費用再拍電影。
我想,不同的地區對獨立電影的定義也不同,但同是喜歡電影的熱誠是一樣的。若想電影有人欣賞,不是需要藝發展或機構的協助,而是主動去尋求這些幫助。而藝發局及機構只能當輔助角色,如提供一些設施、場方或經濟的協助,最終的宣傳及發行方向,亦應是導演參與,才能把電影宣傳得更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