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及媒體藝術組織座談會 (2010.11.09 Tuesday)
[座談會題目:如何協助本地獨立電影的發行及推廣活動]
正如題目所言,此座談會的目的是討論如何幫助本地之獨立電影,是在發行宣傳方面,而非製作。首先,要理解所有,必先介定「甚麼是獨立電影」。獨立電影應是低成本製作之電影,而此電影作者或許是知名度不高或是電影界的新血。此類獨立電影亦由導演主導,比較有個人理念及想法的別類電影。由於經驗不足,未能得到規模龐大的製作公司支助;故這就道出當天座談會的精要所在,「如何從藝術發展局中得到幫助(在發行及宣傳方面)」。
已完成的獨立電影,在發行及宣傳過程找尋幫助,是製作電影過程的最後一步。在此刻香港來說,很多獨立電影製作人,完成自己的電影後,才驚覺自己並未能support此最後一項的宣傳費。由於此情況持續,故香港出現了一些專門為「獨立電影發行及宣傳」的機構。事實上,這些機構從藝發局得到資助,然後再幫獨立電影發行及宣傳。出席會議的機構有四個,在聽取各機構的簡介及他們的意見時,我在想……若眾機構也是為香港獨立電影出力,為何要分為四個機構?現在有些「協助活動」少不免會出現重疊的情況,不單止重複了某些資源;另外一點是,席間有新電影製作者提出他未曾知道過有這些機構的存在,及未曾尋求協助。這是另一個現存的問題,就是得到資助的機構宣傳不足,不夠深入「電影人的民心」(又可以反過來說,是那些新晉導演的passion問題,往後會再談)。其實這就反映了機構工作重疊,容易令製作人混亂;及機構宣傳不足,未能令所有製作人知道機構的存在的真實狀況。這樣的話,不就是未能把機構的主旨發揚光大,未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助嗎?
或許這樣吧,藝發局首先要讓獨立電影製作人明白,各機構的主旨是甚麼。不知是不是撥出資助後就不能干預機構的政策,若是的話,那下列的建議就不中用了。若藝發局可以,他們亦應建議各個機構盡量不重復其工作;如發行獨立電影DVD是機構一,當機構二及三想製作DVD,亦應找回機構一;而機構四則負責全權的放映活動。藝發局當中間人,協助溝通,避免資源分配重疊。
另一方面則是宣傳,當中三間機構每年也會舉辦不同的電影節。如影意志會辦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IFVA及InD Blue亦會辦短片節。觀眾可以從這些電影節而認識該機構,機構亦應在辦電影節時宣傳自己。很多普通觀眾只是來看電影而已,他們並不知道舉辦單位的一切,應這樣說,很多人根本從未留意。
話說回來,機構的存在是因獨立電影製作人未能為自己的電影作發行而存在的。就如杜sir所說,最重要的還是製作人的passion。這句說話真的很正確。其實他們理應自己負責宣傳的活動,將他們交給機構作宣傳,好像有一點兒「甩尾」的感覺。為何有這樣的想法?公開放映給觀眾欣賞是製作人的心願,獨立電影人是的,而我們當學生亦然。像去年拍攝畢業作品,我們知道一定會有畢業作品放映會,當然只著重了製作的部分。但當作品完成,放映會舉行前夕,我們也有參與宣傳。雖然有放映會,但大家未能保證一定有觀眾的。故我們就剪接預告片、製作poster及單張、發電郵作出邀請及製作DVD等等。雖然規模不能與「電影宣傳」相比,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做宣傳工作?見薇之著,學生製作及獨立電影製作同是電影製作,若宣傳部分也是自己負責時,應是特別賣力,感受特別深刻。故獨立電影製作人,早在開拍之前,亦應要先準備發行及宣傳方面,及參與發行及宣傳,假手於人未必是好事。
當獨立電影製作人,最難辦的放映,就是把電影搬到戲院作播放。香港情況是由院線當主導,一間一間普通的電影院相繼倒閉,院線只播大製作的商業片。暫時只有電影中心及the grand cinema敢冒險。其實,這才是問題的所在。商業性質的戲院,播放當然是商業性質的電影。記得上丁雲山先生的課堂時,他曾說過電影製作公司的幕後上市公司老闆是商人,跟他們談藝術有何用?他們看重的是金錢的多少……正如戲院一樣,要改變院線老闆的思想是無可能的。要打破這個傳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事。若要這樣,就要把現有的「別類戲院」(要稱為別類戲院其實已用了主流眼光去看這些戲院,認為他們是較特別的。要把這種「正常戲院」及「別類戲院」的概念調換,又談何容易?)的數目增加,播放更多非主流電影,如獨立電影及短片。成為自主的新一角。
可以建立一間固定的戲院,戲院內不停播放香港或外地所製作的獨立電影及短片。戲院不需要擁有很多影院,或許兩個就足夠。好像別的影院一樣,賣票賺取盈利,而影院旁亦應有場地給予電影人作交流,如café。我認為需要給予製作人一個定期的聚腳地,而且該場地亦可以吸引觀眾到訪(就是café與放映院)。不知藝發局可否當場地的負責人,打造一所「別類戲院」,令眾觀眾及獨立製作人也意識到它的存在。同時這個地方就可以成為宣傳的主要場地,舉行獨立電影發佈會,各種座談及研討會等;又可提供場地給機構舉辦獨立電影節及短片節;這樣的話,機構亦可充分利用資源,不用以昂貴價錢租借戲院場地。香港有牛棚藝術村,亦可以有「獨立電影院或藝術電影院」,這才能令獨立電影及被標為非主流的電影有曝光的空間。
香港需要這類的空間,亦需要這類的觀眾。席間聽到一位理大老師說他支持學生製作還是某獨立電影,他特意買了兩次戲票以作支持。是的,電影製作人需要passion,協助的機構及藝發局又何嘗不需要passion?談如何幫助獨立電影的人,每位也是觀眾。很好奇想知道當天出席的人,有多少人曾看過或支持過獨立電影…….我們需要這種觀眾成為「藝發局協助獨立電影委員會」的成員,若非他們的話,又如何為獨立電影,為香港電影業向上爭取更多?
座談會的結束令我想起十月份到北京參與的獨立電影節,有內地觀眾很不滿意內地所謂的獨立電影,他曾在答問環節道出內地獨立電影無故事性,隨便拿著攝影機,拍一小時的片,不作出太多的剪接,就可以成為「獨立電影」,到處參與不同影展。他不認為這些是「獨立電影」,相反,他認為香港的「獨立電影」很好,故事非常完整,人物亦很鮮明等。我倒不明白,為何要否則這些內地的「獨立電影」?所謂的「獨立電影」,就是擁有導演原創理念的電影。其實香港的「獨立電影」,有時亦有很重的「商業」味道,相反,內地的「獨立電影」卻較個人風格化。那位內地觀眾只是要求「獨立電影的好與壞」,而非真正的「獨立電影」。然而,我卻欣賞那些內地獨立電影製作人的熱誠。他們喜歡電影,完成作品後自己參與國內外不同的影展。我曾與他們傾談,問有沒有人幫助過他們,他們卻說很少,機乎是沒有……連DVD也是自己製作,在不同影展的時候放出來賣,以賺取一些費用再拍電影。
我想,不同的地區對獨立電影的定義也不同,但同是喜歡電影的熱誠是一樣的。若想電影有人欣賞,不是需要藝發展或機構的協助,而是主動去尋求這些幫助。而藝發局及機構只能當輔助角色,如提供一些設施、場方或經濟的協助,最終的宣傳及發行方向,亦應是導演參與,才能把電影宣傳得更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